市水利局强化水土保持补偿费征缴工作
⑤在《论语今读》前言中,他提出以两德论对儒学原有结构进行解构。
同样,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,外王实现了,内圣才最终完成。由内圣达于外王,外王以内圣为依据。
政治观,如内圣外王观、君权神授观、民本观。中国传统儒学历来都十分强调经世致用,强调知行合一,强调道德修养和践履的同一。传统儒学的核心理念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概括。另一方面,西方文化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也随之涌入,这时的西方文化已经失去了明末清初传教士的温文尔雅,而是带上了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,使中国士大夫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文化的落后,自己的软弱无力。等到传统社会全面解体,儒学和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系便也完全断绝了。
今天的儒学似乎只能在大学哲学系中存身,而且也不是每一个哲学系中都有儒学。对此,蒋庆批评到:新儒学使儒家的政治理想不能落实列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中,从而使儒家的天道性理挂空飘荡,成为诱人玩赏的无谓光景。这类道德理论又分两类,其一认为道德是基于人对他人的感情(同情或爱)。
其二认为道德是基于人的「自利」(self-interest)动机。」 ( 一 ) 「君子」、「小人」之分,是儒家对人所做的最根本分类,而「义利之辨」就是分类标准。因此孔子曰: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面对自甘为小人者,不论如何讲解「道」、灌输「道」,也改变不了他的格局,无法把他从小人变成君子(「弘人」)。此与「君子怀德,小人怀土。
说明 一、每一时代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自己去找孔子对话,拿自己关切的问题去请教孔子,看看孔子说了什么。但如果一个社会的秩序是以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为基础,就可以既开放而又和谐。
因此,孔子虽然也讲「爱人」,但这是「泛爱众」(不是「爱自己的某某」)之「爱」,是直接把别人当做「与自己平等的人」来对待,是「『人』爱『人』」、「『人人』爱『人人』」,而不是西方人那样「『我』爱『我的某某』」。美国独立宣言就干脆将「追求幸福(happiness)」视为天赋人权之一。但是,他们不知「道德」与「私利」性质互斥,于是不做根本性的义利之辨,总是试图在「私利」之上建立「道德」。说到底,作为西方文化中「道德」之基础的「爱」不论对象范围多大,始终是「私爱」,是以「利」或「一己之私」为核心、出发点,因此只是「放大了的自私自利」,不是真正的道德。
「义」是道德,关注的是「人与人之间(扩及人群与人群之间)的合理关系」,故《中庸》以君臣、父子、夫妇、昆弟、朋友等五种人际关系为「五达道」(参见《论语》〈子罕篇.三达德〉章)。西方人则始终误以为可从「利」中提炼出道德。其结果,中国(包括国家与个人)再强大,也不会认为强凌弱、众暴寡是应该的。这在西方的民族主义中表现得特别明显,以致于西方的民族国家通常「国强必霸」,一有机会就会发展成帝国主义。
他认为一个有德之人会因其「道德的自我意识」(moral self-consciousness)而不得不(compelled)尽到自己的道德义务。2.道德是发自内在的心理需求。
西方之所以有这个伦理学上的盲点,就是源自于他们不知义利之辨。这种主张始于柏拉图,认为「道德」(「善」)是外在的客观存在。
中国人的道德基于人人主义,始于每个君子对「人人」的责任(「以天下为己任」)。那时,只当做文史知识来读,并不觉得其中有什么大道理。孟子一言以蔽之: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(《孟子》〈梁惠王上〉),就是从「老吾老」、「幼吾幼」的差序格局出发,走向「及人之老」、「及人之幼」。此书的最大好处就是没有全文白话语译,读者必需自行体会古文原文。他们以为:某人「爱」的对象范围越大,道德性就越高。其实,「爱情」或「母爱」不过是「放大了的我」或「放大了的『一己之私』」,爱的对象还是「我的情人」或「我的子嗣」,不是真正的「别人」。
他不但不把「道德」视为外在的知识,同时也不把幸福当作应当追求的道德目标。( 六 ) 在社会内部,西方人以为人人尊重别人的权利就是道德,但中国人认为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才是道德。
把道德视为外在的「知识」,是逻辑上自相矛盾之事,在此不再讨论。小人只懂「利」,因此只问得失。
于是又把「道德」外在化了。只是在实践上,由于人对他人的理解力(同理心)、感受力(同情心)有限,故远近亲疏之别在所难免。
( 五 ) 中国人思考道德问题既然不是从「我」出发,而是从「人人」(人与人之间的关系)出发,因此必然主张人人平等,不卑不亢。而且,当时由于刚开始接触「五四」,正陷入反传统的思维里,更不会把这些老古董认真当回事,只不过,为了应付大学联考,我还是背了其中不少篇章。如果我们不能体会孔子这种自信,也一定看不懂孔子。而「推己及人」、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也成了中国道德的金科玉律。
1991年春,我第一次去西安。这类理论发展为各种哲学体系,由于所论被认为是「客观」的知识,所以在理论上其目标是「普世」的(尤其是认为道德就是「神的命令」的各种神学),但弊病则是易流于专断,成为部分人压迫其他人的理论工具。
在兵马俑博物馆里,我站在一号坑前,立即被眼前的兵俑大队震慑住了,瞠目结舌,好一阵子才回过神来,我从来没有想过:秦始皇麾下统一六国的军队,竟有这等威风!显然,两千二百多年前,在有限的科技条件下,组织如此壮盛的军队,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治理偌大的中国,绝非易事! 我猛然醒悟到:与我们这些在西力东渐后受过五四运动反传统洗礼的人不同,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一定是很有自信的。《论语》上的文字, 一定反映着孔子深信不疑的道理,断非随口说说而已。
故中国人讲的道德专注于「人人」(「仁」之本义),是真正「把人人都当人」的道德,紧扣住人与人间的「关系」。三、〈《论语》我读〉只纳入了迄今为止孔子与我的问答所涉及的篇章,并非将整部《论语》从头到尾说明一遍。
例如,他们会说「在(我所信仰的)上帝眼中,人人平等」,但不信上帝者(或信其他品牌的上帝者)即无资格享受这种平等,于是也就得不到信上帝者的「爱」。此一「义利之辨」,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最根本的差异所在。「利」是私利,关注的是「自己」。原来, 《论语》的道理不但很实用,而且很深刻。
而且,对同样的篇章,我往往隔一段时日又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,因此,这绝对不是一部「已完成」的作品─而且,也许我终生都无法完成它。君子怀刑,小人怀惠」同义。
欢迎批评指教,但请勿求全责备。但西方人讲的道德观念则始终以「我」为核心,只是讲求「如何把『一己之私』扩大」,甚至并吞其他人的「一己之私」。
此即孟子曰:「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」(〈尽心〉),或张载〈西铭〉所言「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」。吊诡的是,居然是焚书坑儒、崇尚法家的秦始皇,教会我怎样去读儒家的经典《论语》。